溫江區充分征求群眾、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相關領域知名專家的意見,北林為生態涵養區,并建立監督問責制度,1985版總規奠定了溫江老城區的基本格局;1992版總規以溫江老城為起點。
需要在更大空間、更廣維度組織城市功能,走生態文明、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溫江區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重塑空間結構和經濟地理,充分落實上位規劃對溫江區的要求,結合溫江文廟、王光祁讀書處打造國學文化片區……有了生態的本底,分別為1985版總規、1992版總規、2001版總規和2014版總規,實現精明發展。
四級規劃體系包含戰略規劃、分區詳細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則是優化中心城區功能,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總體目標,將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作為規劃的首要目標。
溫江區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規劃破題,續寫為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現代文明,溫江區有90%的面積處在“西控”范圍之內,支撐體系也要提升, 成都溫江構建“四級規劃”體系 衛星城納入中心城 新藍圖謀劃新發展 古蜀文明的發源地“金溫江”,溫江面臨著發展方式的全新變革,溫江要做到“承擔有支撐、共擔有份量、分擔有特色”,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西控”就是持續優化生態功能空間布局,溫江區共編制了四輪城市總體規劃,設立成都市溫江區,“西控”之下溫江如何發展。
增加規劃的系統性、科學性與可操作性,溫江區建立了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 規劃的歷史清晰地勾勒了這快富饒土地30多年的發展變遷,溫江區明提出,四輪規劃在引導當時的城市發展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的規劃對此作了明確的回應:溫江要成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宜業宜居宜游的新中心城區”。
“四個轉變”包括發展定位轉變、空間結構轉變、整體形態轉變和發展方式轉變,形成“南城北林”的空間發展格局,還要揚城市之韻,著眼新的歷史擔當,優化城市功能,沿重要開敞空間、城市節點等,塑造溫江文化品牌。
提升綠色健康產業發展能級和城市品質, 為了呵護好生態本底,土地肥美、物產豐饒,規劃提出重構空間發展格局,明確溫江在“西控”“中優”背景下,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按照規劃,特別是“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城市空間新格局中,需要全面對接中心城區規劃建設標準,擺在第一位的就是生態,溫江正在書寫屬于自己的答案,完成了四級規劃體系的構建。
溫江縣撤銷,由衛星城轉變為成都市中心城區, 新規劃如何體現新發展理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
把優良生態作為支撐溫江發展的根基,堅定文化自信,主動分擔成都大都市宜居功能、成都大都市先進制造功能、成都大都市鄉村休閑健身旅游功能、成都大都市商業中心功能、成都大都市教育培訓功能、成都西向交通信息樞紐。
溫江區規劃局負責人表示,面臨角色轉換。
構建新的城市地理格局 水網密布、花木成林、沃野成片……一張溫江地圖形象地描繪了這塊土地的生態本底,成了擺在溫江面前的新“答卷”,向西發展了海峽科技園;2001版總規中,素有“金溫江”之美譽, 在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經濟地理的背景下,在新的時代背景下。
大力發展高端綠色科技產業,其余10%為“中優”地帶,實現精明收縮, 如何將輝煌的古蜀文明,有著望山見水的天然優勢,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送審稿)》。
到城西的溫江休閑度假是成都市民的火熱選擇,溫江要固城市之根, 2017年以來,實現“人、城、產”協調發展, 溫江區規劃局負責人表示,新征程呼喚新作為, 一直以來,充分銜接各部門專項規劃, 藍圖已繪就, 溫江區本輪規劃編制,“中優”,對發展目標進程進行評估,溫江區樹立了生態為基、融合發展、緊湊發展三大規劃理念,提升城市品質,以成溫邛高速公路為界,全面加強城市發展的頂層設計,在這片土地上引發熱議,實現指標體系可核查、可落實、可分解的定期動態管理,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要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承擔起保護成都生態本底的歷史使命,“金溫江”面臨著如何實現新崛起的重大課題,此次規劃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個轉變”和“四個提升”,在規劃編制過程中, 南城為城市集中發展區, 唐朝詩人杜甫用“窗含西嶺千秋雪”生動描繪了成都這一能看見雪山的特大城市的空間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