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為代表的展覽更加注重開放性、多樣性、體驗性和互動性,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
科技連接藝術,需要把握其所蘊含的民族情懷與記憶,形成知識與審美的沉淀
3D(三維立體)、A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隨著技術的發展、探索的深入,以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為代表的展覽,正在深化人們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當《清明上河圖》遇上高科技
今年,故宮博物院與鳳凰衛視聯合打造的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清明上河圖3.0》,一經推出就吸引了眾多目光。走進展演,觀眾仿佛走進了《清明上河圖》里的繁華盛景,真人和全息投影影像技術結合的互動劇場,將音樂、表演、全息投影和剪影交織互動?!吧洗?!”隨著一聲招呼,觀眾們就來到了“船上”。這是一個6D球幕影院,直徑10米的高清球幕影院構成的“船體”。觀眾通過多軸平臺的體驗座椅、360°高清影片,仿佛走上汴河碼頭,坐上畫中船只,如夢如幻、恍若隔世?!肚迕魃虾訄D3.0》展演遵循了“入畫到出畫”的過程,呈現科技與藝術交融的新形態,通過多媒體歷史時空再現、增強現實互動劇場、虛擬現實影院、人文體驗空間等4個展廳,串聯起國寶《清明上河圖》的文化歷史信息,讓觀眾沉浸式地體驗鮮活的《清明上河圖》,感悟中華藝術之美。
不僅是《清明上河圖3.0》展演,故宮博物院還推出了“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清初‘四王’繪畫展”等數個展覽,科技元素也成為展覽的看點。在9月11日開幕的故宮博物院藏清初“四王”繪畫展中,展出明末清初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的作品113件(套),展覽中的古畫就被做成3D效果。
新技術、新方式,正在為展覽帶來新變革。早在幾年前,敦煌研究院的數字展示中心就推出了球幕影片《夢幻佛宮》,栩栩如生地展現了洞窟、佛像、壁畫等影像,讓觀眾遠觀莫高窟全貌,近看“飛天”的每一個褶皺,仿佛進行了一場敦煌莫高窟經典洞窟漫游。
如今,越來越多的展覽利用高科技,創新展陳方式,彌補觀眾不能到現場參觀的遺憾。今年7月,“海外克孜爾石窟壁畫及洞窟復原影像展”“僧侶與藝術家”在北京展出。137幅流失海外的克孜爾石窟壁畫以高清圖片形式復原,這在國內是首次大規模集中呈現,同時展場內還借助VR技術讓觀眾能體驗4個洞窟。由甘肅省博物館及敦煌研究院等7家博物館聯手,經過3年策劃的“絲路敦煌 幸福生存”大展,在上海中心大廈的2000多平方米展廳內展出。3個模擬洞窟、裸眼3D的高科技體驗,成為展覽的看點。9月,由國家大劇院、北京市海淀區委宣傳部、魏公村舞蹈產業聯盟聯合主辦的“為生命而舞——首屆中國舞蹈藝術大展”在國家大劇院開幕。作為集展示、參與、互動體驗于一體的多媒體沉浸式舞蹈藝術展,展覽以數字科技結合舞蹈文化的創新藝術形式,打造互動的藝術空間,為觀眾全景式展現舞蹈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