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奧迪汽車被用戶實名舉報車內異味致癌的消息不斷發酵,引發廣泛關注。其實早在2017年和2013年,深圳市消費者協會和央視3·15晚會已經分別披露奧迪車內材料釋放致癌物以及空氣質量不合格問題。
3·15將至,記者從中國消費者協會獲悉,2018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汽車產品投訴情況出爐,全年汽車產品及零部件投訴量近兩萬件,值得注意的是,在被投訴最多的前十個品牌中,奧迪位列第五位,相比于定金、發動機、輪胎等投訴重災區,異味問題的投訴量雖不大,但奧迪和上汽大眾是被投訴量最多的。
一家車企在短短幾年內接連被指證車內空氣質量問題,著實令人擔憂。據了解,目前各大主機廠對自己的4S店網絡有數據共享平臺,但對4S店之外的銷售渠道無法共享車輛信息,消費者在其他渠道的汽車銷售商購車時具有盲目性。汽車服務的“不透明”讓其可以“一錯再錯”。但信用經濟的普及給了這個老問題一個新解法:中消協呼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汽車服務商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讓消費者購車有據可依。
“這是運用大數據加強和改進市場監管的重要舉措,是建立國家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的組成部分。”談及平臺的意義,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據中消協介紹,平臺可以錄入所有汽車供應商、經銷商、售后維修網點的違法違規行為,同時接入用戶評價通道,設計相關評價指標,消費者買了車,可以根據購車及使用體驗對相關服務提供商進行評價,并向社會公示。
據公安部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4億輛,同比2017年增長10.51%。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也顯示,2018年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80.9萬輛和2808.1萬輛。海量用戶意味著海量數據,用戶掌握這些數據后,就等于擁有了買車時的“黑名單”,可以主動“避坑”、開放心車。
據歐陽日輝介紹,通過這個全國統一平臺提供的經營狀況、銷售物流、客戶評價等數據,消費者可以及時掌握相關信息,享有充分的知情權、提高判斷能力。市場監督部門也利用這個平臺,對相關服務提供商實施數字化監管,整合并及時向社會公開汽車市場監管數據、違法失信數據、投訴舉報數據等,健全事中事后監管機制,提高治理能力。
“這個全國統一平臺有利于提高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的透明度,還可以創造條件讓新聞媒體、行業組織、利益相關主體和消費者共同對汽車供應商、經銷商、售后維修網點進行監督,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用信用為安全透明的汽車消費保駕護航。”歐陽日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