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經濟轉型升級、社會民生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但在實際操作中,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等問題較為突出。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30%,而發達國家早已達到60%至70%。
針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低等問題,記者日前走訪了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該研究院依托廣東工業大學“樞紐化、屬地化”布局,促成高校與市場的高效對接,通過提供技術資金等資源,實施有組織的成果轉化,建立共享的價值分配體系,探索出了一條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徑。
連接高校市場,為成果轉化牽線搭橋
“科技成果轉化是個世界性難題,既要實現技術發明從單純的科學思想到產業創新的‘賦能’問題,還要解決轉化過程中產權保護、利益分配等深層次問題。”佛山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下簡稱“研究院”)院長楊海東介紹。研究院由廣東省科技廳、佛山市和南海區兩級政府及廣東工業大學四方共建,以企業化模式運作。
“科技成果轉化首先要解決對接的問題。”楊海東表示,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了解市場、企業的技術需求,手上有產品卻不知賣向何方。市場企業有技術需求卻苦于不知從哪里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手上有錢卻不知道從哪里買東西。這看似簡單的對接過程現實中往往難以實現;即使有時雙方取得聯系,高校和科研院所也苦于如何選擇“如意郎君”,找到好買家。
據悉,為破解這一難題,廣東工業大學設立工業技術研究與產業開發院(總院),對扎根廣東主要地市的協同創新平臺進行網絡化布局。以廣工大數控裝備研究院等為典型代表的各個地方產業成果推廣實體(地方分院)星羅棋布于各個地市,目前共建成10個比較成熟的產業成果推廣實體。
目前,該院已促成以廣州輻射帶動集成電路設計,以東莞輻射帶動工業設計、新能源產業,以佛山輻射帶動高端裝備制造等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布局。楊海東介紹,廣工大數控裝備研究院作為地方分院之一,一方面全面系統掌握廣工大的科技成果資源,另一方面利用自身資源及母校在各地的專業地方分院把握市場需求,將高校和市場緊密相連,為科技成果轉化牽線搭橋。
配套專業服務,提升成果轉化率
楊海東介紹,針對成果轉化過程中現實存在的問題,研究院通過采用多項成果集成轉化以及“人才+技術+資本+服務+信息”的立體式轉化方式,逐步完善“政、產、學、研、金、用”六位一體的公共服務職能,構建起有效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全流程服務平臺。
廣東工業大學教授劉冠峰團隊長期致力于精密裝備和運動控制技術的研發,但在成立公司后面臨人才、資金等一系列問題。楊海東指出,針對這個現狀,一方面研究院溝通協調學校微電子精密制造技術與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無條件向該技術團隊開放,另一方面也在其成立企業時提供天使基金等資金支持,助其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劉冠峰團隊的核心技術已突破國外技術壟斷,短時間內就取得了市場認可。
構建科學機制,促進成果轉化可持續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是個系統工程,關鍵是要建立一套合法合規、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成果所有者和使用者、服務人員等利益相關方能共享成果轉化的收益,形成合力才能保證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可持續化。” 楊海東表示。
楊海東指出,以高校為依托,成立第三方機構參與中介工作,是破解高校人員不熟悉市場環境的途徑之一。研究院企業化的管理模式,使其開展各種舉措的方式更靈活。同時,研究院聘用各類專業化人才,專注于技術轉化的全過程,使其建立專業化服務團隊成為可能。
楊海東表示,實現第三方機構、成果轉化服務人員與成果轉化團隊收益共享,是促進科技轉化可持續的關鍵。目前,該研究院出臺了成果轉化服務和持股管理辦法,促進技術入股和服務入股的規范化,以專業化服務以及支持資金入股,占科技成果轉化團隊10%以內的股份。
據統計,該研究院2018年引進了30多個成果轉化團隊,其中有13個團隊愿意讓研究院通過資源服務入股持有團隊5%-10%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