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區塊鏈是個火熱的概念。由于具有不可篡改、可溯源的特性,在重塑信任體系上具有獨特作用,區塊鏈經常被扮演著救火隊長的角色,金融、物流、教育、文化、醫療、食品,如今又到藥品,區塊鏈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單就疫苗而言,距離上鏈到底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有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如果在疫苗供應鏈上應用,可以通過RFID標簽錄入、讀取、識別,將每一支疫苗都當成一個節點,公鑰給醫生,私鑰歸疫苗接種者(或監護人),這樣疫苗從生產、質檢、入庫、出庫、流通、接種等各環節都登記在區塊鏈上,保證所有信息真實有效、無法篡改,以防作假。
針對疫苗問題,已有企業為所有疫苗企業提供區塊鏈溯源技術解決方案。“疫苗問題反映出企業生產和檢驗數據造假,兆信股份將無償為疫苗企業提供”慧鏈“區塊鏈溯源技術解決方案,”兆信股份CEO郭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慧鏈”已為同仁堂、宏濟堂等幾十家藥企提供服務。兆信股份將運用區塊鏈溯源技術的信息不可篡改等特性促進企業加強品控、加強流通監管及增強消費者信任。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第三代防偽追溯的升級,這是溯源機制的改變,去中心化節點的新技術升級,借助區塊鏈可溯源和不可篡改的特性,能有效解決目前疫苗造假問題,”郭剛解釋道,具體來講,區塊鏈有兩大重要特性,一個是可追溯,作為鏈式機構,每條鏈數據緊密相接、環環相扣,結合疫苗的流通環節,包括質檢、出庫、流通、接種等,符合區塊鏈特性,另一個是不可篡改,降低人為造假可能性,不過也存在生產源頭造假風險。
據《證券日報》記者觀察,疫苗等藥品可溯源體系早有試水。2005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與中信二十一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始建設中國藥品電子監管平臺。藥品電子監管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建立的藥品生產流通全程質量可控的一項重要制度,一旦出現藥品不良反應和事故,可以在第一時間追溯藥品去向,控制使用。同時,也可以防止假劣藥品流入正規渠道。早在2012年,我國已經完成麻醉藥品、精神藥品、血液制品、疫苗、中藥注射劑等高風險品種的電子監管。據了解,電子監管相當于“電子身份證”,實現對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的全過程監管和追溯。
傳統的疫苗溯源系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傳統的掃碼或輸入序列號查詢疫苗,背后是中心式的記賬模式,螞蟻金服區塊鏈實驗室高級專家胡丹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它的短板一是溯源過程理論上是可以被人為操控的,二是偶爾會出現關鍵信息丟失,三是溯源的顆粒度不夠細,能查的還只是同一批次的疫苗,精準不到每一只疫苗。
多位研究人士表示,現階段,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疫苗供應鏈仍存風險。
相對于區塊鏈技術,傳統的溯源過程面臨人為操作和網絡系統風險,比如個人可惡意修改藥品的生產記錄,不法分子也可利用網絡漏洞來篡改資料,有區塊鏈研究人士指出,反過來,這些都是區塊鏈技術的優勢,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風險,比如企業不愿引入區塊鏈,這就需要政策引導和規范,只是相對而言,運用區塊鏈技術使人為造假成本會非常高,從而大幅提高安全性。
由于生產疫苗的原材料都是非標品致使疫苗的生產過程無法上鏈,因此,在疫苗溯源上,區塊鏈具有局限性,胡丹青向《證券日報》記者解釋道,比如蛋清,生產商用的是哪批蛋清,對蛋清是怎么處理的,這個過程是無法上鏈溯源的。區塊鏈錨定物品的介質目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二維碼,另一種是芯片(RFID),這兩種非標品都是很難做到綁定的。
區塊鏈技術只是工具,不可能因為技術的介入,就杜絕所有違規行為,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徐思彥認為,區塊鏈藥品溯源需要跨越如下障礙,一是生產源頭作假與調包問題。區塊鏈只能提供信息化的技術,并不能解決造假和調包的問題;二是數據來源可靠性問題。即能保證上傳數據不被篡改,但不能保數據本身不因人為因素導致數據不真實;三是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問題。區塊鏈應用的前提是各利益相關方的分享意愿,引導企業上鏈還需要一定的教育工作。仍然將面臨頭部信息缺失、分散問題,需要納入第三方機構進行監管。